今年10月12日在美国上映的电影《逃离德黑兰》获得了业界一致好评,被看成是有望角逐奥斯卡的热门影片。实际上,这部电影是以1979年至1980年伊朗人质危机中的真实故事为蓝本的,而这个真实的逃离德黑兰的行动直到1997年才被解密,得以向世人公开。
2012年10月12日在美国上映的电影《逃离德黑兰》以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伊朗人质危机中的一次逃离行动为蓝本:1979年,美国驻伊朗大使馆被取得革命胜利的伊朗人民包围,66名美国外交官和工作人员被扣为人质。为将6名人质救出伊朗,美国中情局特工门德兹精心策划了一个营救方案,他自己伪装成一个电影制片人,将6名外交官伪装为电影摄制组工作人员,他们正在拍摄的这部并不存在的电影叫《Argo》。
许多好莱坞影评人对著名影星本·阿弗莱克这部自导自演的新作赞赏有加。影片10月中旬在高德温剧院为奥斯卡主办方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成员试映时,已获不菲赞誉。有影评人认为,《逃离德黑兰》是今年难得一见的有深刻内涵的作品。
在新一期《好莱坞报道者》的奥斯卡预测板块中,影评人对于《逃离德黑兰》也十分看好,认为在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配角等奖项上,该片都有希望摘下小金人。
1979年11月5日,伊朗人质危机发生的第二天早上,托尼·门德兹抵达办公室后发现,整个中情局都陷入了混乱。时年38岁的门德兹在越南战争期间就已经在中情局工作,但这一天看起来似乎比越战时还糟。
人质危机发生数周后,门德兹收到了来自美国国务院的加密备忘录,他惊讶地得知,并非所有在大使馆里的人都被抓住了,有几个人逃了出来,藏在德黑兰的某个地方。
门德兹已在中情局技术服务部门工作了14年,专长是利用“身份转换”解决棘手情况,他曾帮助数百人逃离险境。对于此次在伊朗首都德黑兰的行动,他的计划很直接:逃离了使馆的美国人应该使用假身份,从德黑兰的梅赫拉巴德国际机场登机离开伊朗。当然,必须得有人先溜进伊朗,跟逃出使馆的美国人取得联系,用假身份对他们进行伪装,并把他们安全带离伊朗。
门德兹开始仔细策划逃离行动,他认为可以使用加拿大文件来进行身份伪造,因为加拿大跟美国的语言、文化相似。但除此之外,他还得想出一个能让6名“加拿大人”从时局动荡的伊朗离境的“借口”。记者、人道主义者、工业顾问的身份都不行,因为这些人要不已被严密监视,要不就是被伊朗当局熟知。
有一天门德兹突然想到了一个不同寻常计划:他将伪装成爱尔兰电影制片人凯文·科斯塔·哈金斯,带着他的摄制组在伊朗当地为一部好莱坞大片取景,一个来自好莱坞的电影摄制组在时局动荡的伊朗应该不会引人注意。
有了初步构想之后,门德兹做出了详细的计划方案,包括目标、任务、统筹安排的分析,并将计划提交了上级。尽管任务很艰巨,但由于方案非常详细,因此中情局和白宫批准了这一行动。
为了进行前期筹备,门德兹带着10000美元现金飞往洛杉矶。他跟朋友约翰·钱伯斯打了电话,钱伯斯是好莱坞金牌电影化妆师,曾凭《人猿星球》获得1969年的奥斯卡奖。钱伯斯带来了负责电影特效的同事鲍勃·席德尔,他们3人在1980年1月中旬见面,门德兹将计划告知钱伯斯和席德尔,钱伯斯和席德尔几乎每晚都看有关伊朗人质危机的报道,因此他们毫不犹豫地决定助门德兹一臂之力。在4天内,门德兹、钱伯斯和席德尔建立了伪造的好莱坞制片公司“第六工作室”。他们为6名逃离了美国使馆的工作人员设计了名片和假身份,并且在高档写字楼建立了一个办事处。
这一切办妥之后,他们所需要的就是一部电影了,而钱伯斯手上正好有一个完美的剧本。数月之前,他接到了巴里·盖勒的电话,邀请他负责一部电影的化妆。盖勒买下了将罗杰·泽拉兹尼的获奖科幻小说《光明王》的电影拍摄权,并曾在1979年11月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他的计划。但新闻发布会召开不久后,盖勒的合作人就因挪用资金被捕,电影拍摄计划就不了了之。钱伯斯家里保留了《光明王》的剧本和一些草图。依据电影剧本,伊朗可以说是理想的外景取景地。门德兹认为这个剧本非常完美,他给剧本起了一个新名字——《Argo》。
门德兹还给新成立的制片公司装配了电话、打字机、电影海报等,门德兹和钱伯斯设计了电影的整版广告,在知名杂志《名利场》《好莱坞报道者》上刊登。在门德兹回到华盛顿的前夜,第六工作室还举行了一个小型晚宴,为电影作宣传。
在接到来自中情局局长在时任总统卡特授意下发来的电报之后,1980年1月25日,门德兹秘密前往伊朗。门德兹先飞至欧洲,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首都波恩的伊朗领事馆拿到了签证。
作为一个伪造专家,门德兹带着他的工具抵达德黑兰。此次营救行动需要加拿大的帮助,加拿大同意向被困的6名美国大使馆成员提供6张护照,但不同意让美国中情局特工把相关文件送到伊朗,而是已通过外交邮件的方式提前送达了加拿大驻伊朗大使馆。门德兹伪造了他能想到的所有证件:健康证、驾照、加拿大餐馆收据、第六工作室名片、电影摄制材料等。抵达德黑兰后,门德兹跟加拿大使馆工作人员肯·泰勒见面,拿到了加拿大护照。
当天晚上,泰勒安排门德兹跟逃出美国使馆的马克·里杰克、科拉·阿姆本·里杰克、约瑟夫·斯塔夫德、凯瑟琳·斯塔夫德,罗伯特·安德斯和亨利·李·沙茨见面。门德兹向这6人解释了整个行动计划,展示了准备的相关材料,并将名片和护照分发给他们。科拉·阿姆本·里杰克伪装成编剧,马克·里杰克伪装成运输协调员,凯瑟琳·斯塔夫德伪装成布景设计师,约瑟夫·斯塔夫德伪装成副制片人,安德斯伪装成导演,沙茨伪装成摄像师。
在美国,第六工作室也十分繁忙。鲍勃·席德尔和他的妻子安迪一直在负责看守办公室,办公室里有3条电话线路,一条是只向中情局公开的,如果这个电话响了,则表示门德兹和其他人不是陷入了烦,就是安全地回到了美国。安迪负责接另外两个电话,它们是制片公司对外公布的电话,时不时会有人打来。
当《Argo》的广告发布后,《好莱坞报道者》和《名利场》的记者曾打来电话,在杂志上发表了小篇幅的报道。1980年1月25日的《好莱坞报道者》上一篇文章写道:“两位著名的好莱坞电影化妆大师现在变成了制片人,他们的首部电影名为《Argo》,这是一部根据罗杰·泽拉兹尼的小说改编的科幻电影……枪战场景将在法国南部拍摄,然后根据政治环境,剧组将会考虑是否赴中东取景。”关于演员阵容问题,报道援引席德尔的话称:“我们会选用大明星来主演,但现在还得对此保密。”
1980年1月28日黎明之前,美国使馆6名工作人员伪装成了好莱坞摄制组成员的样子,他们的发型和服饰都经过了精心设置。在此前的两天中,他们也已进行了数次“彩排”,他们已记下了电影的故事情节,以及他们所伪装的人物的背景信息。凌晨4点时,他们启程前往梅赫拉巴德机场。门德兹已事先前往机场,调查现场情况。发现当天机场的军方人员很少后,门德兹通知他的组员们一切安全,按照计划进行撤离。
在电影《逃离德黑兰》的结尾部分,6名伪装成电影摄制组的美国驻伊朗大使馆成员在经过了3次护照检查、机票风波、亡命追车之后,终于逃离伊朗。但根据1999年发表在美国中情局内部刊物《情报研究》上的内幕披露,6名美国人逃离德黑兰的真实过程并没有这么富于戏剧性。在伊朗德黑兰梅赫拉巴德国际机场,海关人员很轻易地就在他们的护照和出境签证上盖了章,然后他们就登上了瑞士航空公司的SR 363号航班,逃离了伊朗。
电影中,尽管最终6名美国人质成功逃离伊朗,但整个营救行动并非一帆风顺。比如:加拿大发现,中情局的一个伪造伊朗签证日期弄错了;中情局和加拿大政府间的关系有时变得比较紧张。最后的一个错误发生在最终逃离的那一天凌晨,门德兹凌晨3点被电线分的闹钟,但闹钟没响,他睡过了。
当伊朗海关人员在伪造的出境签证和护照上盖章后,美国使馆人员和门德兹登上了飞机,飞机因机械问题而延迟了一小会起飞。直到飞机飞出伊朗领空时,他们才松了一口气。
行动异常成功,根据中情局的表述:“直到成功逃离伊朗、第六工作室关闭数周后,门德兹还收到了26个电影剧本,其中一个竟然来自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