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非作家摘得2021年诺奖

日前,73岁坦桑尼亚小说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摘得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他对殖民主义文学写作的影响,对难民在不同文化大陆之间鸿沟中的命运有着坚定及富有同情心的洞察”。

古尔纳的作品对中国读者而言,目前仅2013年出版的《非洲短篇小说选集》收录翻译了两则短篇小说《博西》和《囚笼》。

书评人宗城认为,看似“爆冷”的背后,恰恰给予了学界和读者重新审视打量非洲文学的机会,真正将鲜为人知但杰出的文学作品引入大众视野。作为非洲裔英国移民作家,古尔纳的作品空间上跨越三大洲,时间上跨越殖民前后,既描述殖民地人民的生存状况,也讲述非洲人移民到英国寻找归属感的历程,生动呈现后殖民时代“夹心人”的生存现状,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

而这与古尔纳的人生动荡经历息息相关,他于1948年出生于印度洋上的桑给巴尔岛,1960年代作为难民来到英国。从1980年到1982年,古尔纳在尼日利亚卡诺的巴耶罗大学任教,目前在肯特大学教授文学,同时担任英国文学杂志Wasafiri副主编。他的作品持续关注身份认同、移民和创伤问题,目前共出版十部小说,代表作包括《天堂》《荒漠》《碎石之心》等。学术兴趣主要集中于后殖民写作和与殖民主义有关的论述,特别是与非洲、加勒比和印度有关的论述。

古尔纳笔下的虚构人物不断为自己构建新的身份以适应新的环境,移民和流离失所是小说核心。比如,《离别的记忆》分析了主人公决定离开非洲沿海小村庄的原因。《朝圣者之路》描述来自坦桑尼亚的学生移民到英国小镇后如何与狭隘种族主义文化斗争。《赞美沉默》的匿名叙述者逃离了桑给巴尔的统治,在英国开始新生活。“古尔纳以极大的同情和坚定的承诺追随个人的命运。他的小说回避了刻板的描述,打开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文化多元的东非。在他的文学世界里,一切都在变化——记忆、名字、身份。这可能是因为他的写作无法在任何确定的意义上完成。在他的所有作品中,都有一种受知识热情驱使的无休止的探索。”瑞典学院诺贝尔委员会主席安德斯·奥尔森的点评,从一个侧面凸显了古尔纳的文学价值。

在外国文学研究者张峰看来,在全球化背景下,流散的意思不仅是犹太人的亡国、离土和飘零或因人口贩卖带来的强迫移民,更重要的是指代一种跨国流动现象,它包括多方向的文化迁徙和杂居,以及占有不同文化空间的能力。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